1   2   3   4

從我懂得一個人一生必須為自己的行事準則及價值觀,選定一個基準點時,「溫柔敦厚」就一直是長期以來我對自己的期許。
-舒斐

 

台中榮總加護病房,2007年9月4日凌晨兩點,她在昏迷中悄悄平靜地離開了。楊舒斐,一位原本想當小說家之後卻因緣地成為建築文化人的好朋友,結束她短暫卻豐富精采的42年生命。

 

再見了,舒斐。

 

幾年前,她正式告訴朋友們,也在對外的稱呼用法上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舒斐」,笑稱是「舒服的舒」,但是朋友們都了解,「舒」的意涵更寬更廣,或許也把她嚴謹自律的個性刻意拉向另一端和緩圓融,以求生命的自在平衡,因此,就稱呼她「舒斐」吧!

 

認識舒斐時,她已是建築大家庭的一份子了。這個東海中文系畢業的氣質女子,很不可思議地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堅定轉向建築,而且是許多自認創作型建築人不太沾惹的商業房地產業界,是個傳奇的開端;之後,她參與了「理想國社區」的行銷企劃,經歷台中房地產的興衰起伏,與重要的開創性轉變,她隨後曾任職龍寶建設,而至長安建設,透過企業刊物與文化館等概念落實,思索企業形象與責任、建築文化與社會、藝術人文與生命等課題。在長安建設開辦了「築生講堂」具體地成為建築文化推動的動人篇章,長達八年多的耕耘,超過萬人次的聽講人數,「築生」成為學院之外的建築教育場域,講座與隨之衍生的建築見學旅行成為綜合人文企劃觀點的另類建築行為。20年的工作歷程,她生命的一半歲月,持續不輟地從事建築行銷企劃、企業公關、與文化活動推展等工作,她自認活著就不能離開音樂、閱讀、與旅行。

 

「築生講堂」與其說是個定期講座,不如說它是一個平台,一個整合建築與跨領域資源的人力、知識、創意、情感的學習平台,帶動了台灣建築講座的風潮。從1998年舒斐創辦執行以來,「築生講堂」凝聚了上百名的講師、數千名的學員,成為台灣及中部建築文化重要的發聲與討論的場域。1999年,將講座內容編輯出版了築生建築講義-《跨越建築新世紀》與《發現建築新表情》二書。同年也舉辦了城市空間活動「台中望想記」,期盼以各種空間教育活動,讓國內付之闕如的空間美學教育,能在民間單位的拋磚引玉之後,受到重視。隨後配合講堂課程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式的建築深度旅行,將建築旅行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讓建築融入成為文化與精神生活中的一環。她與學員共訪的足跡已涵蓋了西班牙、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講座搭配見學旅行的作法深化了一般建築旅行的學習效果,更再度拉近了建築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百餘場講座、近十次的建築旅行,八年多來的「築生」,細膩與獨特,充滿個人特質,如果不是舒斐,就沒有這樣的「築生」,一個持續推動「建築美學普及化」及「公民美學啟蒙」的民間學堂、一個資源創意平台。

 

文藝女青年終於出了自己的書了。2006年,舒斐將其在各國從事建築旅行時的感想,彙集出版了《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一書,在書中她以一位文學人的角度,描繪並開展出體驗建築的各種視野與思考,給了建築人全新的觀點與視野。有趣的是,她在書中,揭露了她從文學轉向建築的一些重要線索,包括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欽慕,還有受東海建築系的人與環境之衝擊感動。自序中對她的童年與父親有一段動人的描述:

 

「從事土木工程設計、監工的父親,偶爾會將草圖紙、製圖筆、自動鉛筆、橡皮擦帶回家工作,這些專業的文具在當時應該都是進口的,撫摸起來充滿重量與質感。尤 其記得日本製零點五的自動鉛筆,跟我們小朋友用的塑膠自動鉛筆品質差好多;而有長長粗粗筆心的德國製圖筆,看來更厲害,每次趁機偷偷把玩一下時,心中只想 著長大後,一定也要買這種筆來寫字。還有另一樣『神奇』的東西,就是帶著一點阿摩尼亞味道的藍曬紙,在那個影印機不普遍的年代,曬圖機成了最佳的影印工 具,在小孩子心中,只盤算著如果被罰寫課文十遍、二十遍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交作業該多好!

 

我想,小時候的我有一點仰慕父親的工作吧!即使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