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季  台中     台北

【現代建築經典住宅細讀 III】當代建築與典範轉移


文學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經將經典形容為「那些我們道聽塗說而自以為了解它們的作品」。經典作品所具有的特質之一便是它既令人無比熟悉卻又異常陌生。卡爾維諾因此接著說,「然而要在終於實際閱讀經典時,我們才真正發現它們是多麼具有原創力,出人意表而且令人驚嘆!」卡爾維諾為我們說明了為什麼讀經典: 它們總能吸引我們一再重讀,並且總能從中發現新意。

  經典或正典一詞在語源上指的是丈量的工具,而應用於造型藝術上則指比例準則,這也正是古典建築的立基。然而建築在經歷啟蒙運動、工業革命與現代主義的崛起所引領的典範轉移使得原創性也成為判斷的準則之一。建築經典作品因此建立於其繼往開來的變與不變之間。或許正如音樂上的「卡農」,對位法同時重複,模仿但也漸變、轉位、逆行。建築經典作品在講堂裡的閱讀因此將會開宗明義的解說其典範的價值也更將進一步的摸索所謂「正統」的邊界,呈現它們在歷史上的開創力以及對當代的啟發性。

  當代建築名家艾思曼(Peter Eisenman)曾說經典不同於傑作。傑作是內聚完整的作品,無法複製;而經典則是外擴開展的案例,兼具啟迪與傳承,我們透過它們因而理解建築的傳承與開創、捍衛與突破、不變與變動。現代建築經典住宅細讀(三)透過建築大師、設計名家與運動旗手的住宅作品,聚焦二十世紀下半葉,現代建築取得全面勝利後的種種「漸變、轉位、逆行」。

  透過四講,以八個作品為題,探討當代建築思潮的流變,主義門派的興衰,以及其背後社會文化的風潮與轉向。主要內容包括:戰後的「世紀中葉現代主義 (Mid-Century Modernism)」,六零年代社會革命後崛起的容他性建築與概念建築,後現代/解構主義,構築性與地域性建築,以及材料與敘事類型建築的崛起。

  在探索這些主題住宅作品的背後,講題本身亦指向一些關鍵性問題,企圖討論幾個開放性議題,包括:當代住宅設計為何除了日本以外幾乎已經秏蝕了所有的開創性與前衛性?全球化與數位列印時代下構築術與地域性的危機以及是否有所轉機?建築形式語言背後生成的緣由以及操作手法是否具有意義?以及最後(其實是第一講),獨棟私人住宅建築是否能超越單一建築獨特物件的宿命而成為大型開發的借鏡或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