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季  台北 04/02
講題
History of Common Housing in European Countries (社會住宅發展在歐洲 :歷史與現況)
時間04/02,19:30
地點雄獅永康人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號3樓

講題內容

國民住宅的理念從一開始就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針對具體的需求而產生。這些需求雖然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但都有著一種共同的特色:對於低收入的民眾而言,他們有著無屋可住之苦。
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從第16世紀開始,知識份子便設計了一些概念,來保障所有的人的居住的權利。不過在工業革命之後,雖然在經濟上有了巨大的成就,在崇高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之間依然有著落差。為了對抗這種落差產生了日益壯大的工人運動。從19世紀中葉以來,各國政府也被迫採取各項措施來支持興建勞工住宅。
不過真正的突破性成果卻要等待後來通過的一些法律,規定要持續的興建社區住宅。這些住宅的興建乃是將勞工運動與支持興建合乎人性需要的生活設計理念加以結合。長此以往,如此的作法甚至可以達到讓處於邊緣的團體與社會融合的效果。除此之外,這種要求一方面也對都市計畫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對住宅的規劃與設計,乃至於對住宅建築的本身都產生了影響。比方說要有健康的居住環境,有直接的日照等,這些都呈現在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困境中所蓋的住宅中,也為以後興建住宅提供了模範。當然這類的工程也有失敗的案例(例如根據各種機能性將城市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上班工作的區域、住家區域、休閒區域,這麼一來反而導致城市的荒涼化)以及導致建築上的趨於獨特性(例如具有皇宮特性的宏偉巨大建築物)。不過這卻絲毫不減社區國民住宅的種種貢獻,而國家強制興建國民住宅的必要性也不能以此為理由而加以阻止。因為超過30年以上的證據已經證明了,低收入的民眾要想在自由房地產市場上租房子可是越來越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另外無殼蝸牛的人數已越來越多,而一種新形式的只是找個場所過夜的情勢也已形成。

※講座報名>>>http://goo.gl/76hLHH (請自行複製網址連結)


講師介紹
Norbert Polzer,譯名包哲。
曾為《Id-Free Europe (自由歐洲)》雜誌編輯、奧地利社會研究所研究員、《Der Aufbau (建築、技術發展)》雜誌技術編輯,現任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德語語文學系所專任教授。著有《公共住宅之社會歷史》、《Sozialer Wohnungsbau - Sozialgeschichte eines Modells》等書。